首页 > 百科 > 名画百科

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达维德·弗里德里希作品赏析

作者: 浏览量: 2018-11-29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德国伟大的 浪漫主义画家,1774年9月5日出生于德国格雷夫斯瓦德港市,早年在哥本哈根美术学院学习,后来定居德累斯顿。那里他过着平静的生活,有时会去波西米亚的山区和湖泊旅行。直到1807年才进行 油画创作。他的题材开辟了风景绘画新的领域,发现了人们从未发现的新的自然:无穷无尽的海洋或山脉、大雪覆盖的山地,以及照在上面的阳光或月光。他很少用宗教形象,但是风景画传达了崇高的精神力量。19世纪晚期随着象征主义的兴起,他的艺术受到人们高度评价。

  弗里德里希早在他7岁母亲去世 ,然后就接二连三地遭受人生不幸。母亲去世后1年多姐姐伊丽莎白也随之去世,5年后哥哥克里斯多夫又在一次滑雪运动中丧生,直接原因是哥哥为了救助即将淹死的弗里德里希送命的。1791年他的另一个姐姐又不幸去世,这一系列生活悲剧在他心灵中烙下浓重阴影,并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弗里德里希家庭信仰 新教,是虔诚派信徒,他受到家庭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画中的神秘的宗教气息。

山上的十字架

  《山上的十字架》 又称《特辰宫小礼拜堂的祭坛画》

   这是弗里德里希的第一幅油画作品,这是应女伯爵图恩之请而绘制的一幅祭坛画。画面构图采用了哥特式教堂玻璃窗的造型,前景是枞树环绕的山峰、立在山上的十字架及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背景是漫天的彩霞。三道探照灯似的强烈光束自山后射出,直指天空。

  

雾海中的漫游

  《雾海中的漫游》

   在《雾海中的漫游》中,弗里德里希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画中,云雾缭绕,群山巍峨,一位背对观者、被有意放大了比例的人物站在画面正 中的高山之巅,其思想者的姿态、“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使人过目难忘。他像是一位引领者,带领观众跟随他越过被他踩在脚下的云雾,将目光投向远处若隐若现 的连绵群山,让思绪自由升腾于浩瀚无边的茫茫宇宙。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站在汉堡美术馆这幅作品前的情景,仿佛不由自主地被那个神秘的、英雄般的背影所吸 引、迷惑,我长时间地站在那里,深深地沉浸在画家超越自然与宗教、与天地对话、与上帝沟通的浪漫情怀中。那种感觉时至今日仍盈盈于心。这就是弗里德里希 “精神风景”的魅力所在。

  

山中观月的两个男人

  《山中观月的两个男人》

1824,布面油画,34x44cm,柏林国立博物院藏。

   弗里德里希是一位富有浪漫主义的画家,这一幅油画《山中观月的两个男人》是其最富有诗意的绘画。现在不少人认为画中的两个男人是弗里德里希本人和他的得意弟子奥古斯特·海因利希。创作这幅画以后,作者还作了几幅该画的翻版,其中的青年男子被换成女子,人们认为这是在海因利希英年早逝后,作者把他换成了自己的妻子(《山中观月的男人和女人》)。画面的左侧是大块的岩石和常绿的松树,分别象征基督教中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对永恒生命的渴望。两位男子站在松树下面,右侧是一位老人,用拐杖支撑着身体;左侧的青年身材瘦削,他将手臂搭在老人的肩上,两人凝神注视着远方的月亮,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命运,最终都要走向死亡。画面的右侧是干枯的橡树和半隐在暗处的古代墓石。干枯的橡树根部已经脱离地面,树干向右侧倾斜着,似乎即刻就要完全倒下。橡树的树干粗壮,枝杈繁多、高大,可以看出它生前是多么地枝繁叶茂,就算如此也逃不掉死亡的命运。画中的枝杈形象生动,锋锐有力,直扣人心弦。在枯树的后面是墓石,年代久远,暗示着从古至今永不停息的生生死死,象征着人世间生的虚幻。往左侧前方是一截树桩,暗示着两个人物终将死亡的命运。在画面的中央是皎洁的月亮,象征着基督。月亮把死亡和生命分离开来,象征着基督作为救世主可以拯救人类灵魂的基督教义。此外整幅油画还揭示了生与死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变幻无常。

  

海上生明月

  《海上生明月》

1822,布面油画,55×71cm,柏林国立博物院藏。

  在这幅油画中,暗红褐色的大礁石上,默默地坐着三个孤独的人,光线将他们寂寞的背影清晰地凸显出来。碧玉般的海面和被白云遮蔽的天空因天际金色圆月的出现,而被洒上一层金色。在宁静的气氛中,惟有被微风吹拂着驶向岸边的两艘帆船是运动的物体。幽远和孤寂是主宰一切的要素,处于画面中心的三个人物都并没有成为视觉的中心,人物与充满忧伤的抒情诗般的风景相互交融但始终又相互游离的微妙境界,借弗里德里希精美的构图和用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如果将此画与中国古典诗词《春江花月夜共同欣赏,就会发现,在同样美妙的景色描绘中,后者的惆怅充满了跃动的青春活力,而在弗里德里希的油画中却是在对彼岸世界的热切希冀中流露出无法抑制,无法掩饰的感伤和悲凉。

  

孤独的树

  《孤独的树》

1822,布面油画,55×71cm,柏林国立博物院藏。

  弗里德里希天性内向,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令人吃惊地对荒凉的废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孤独和寂寥是贯穿他所有作品的主线,弗里德里希把自己强烈的宗教情结、对彼岸世界的渴求都融入自然的风景中,创造了极富感染力的诗意画面。这幅油画是弗里德里希后期的作品,此时画家已逐渐放弃了早期的用色以黄褐色为主调的、被戏称为“乌贼墨”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开始在画家笔下出现。他用淡蓝色处理天空,并加上几抹金色的霞光,藏青色的群山在薄薄的雾霭中显得有些迷茫,联系前景和背景的辽阔草原被赋予亮丽可爱的绿色。前景中,一棵枝干扭曲的橡树茕茕孑立于苍凉的空气中,静静地生长着。这是一幅足以让观众为之怆然涕下的油画杰作,面对如此忧郁深沉的景色,不难理解浪漫主义诗人克莱门斯·布伦塔诺对弗里德里希的评价:“这是可以让野狼和狐狸嗥吼的画面。”

  

吕根岛上的白垩岩

   《吕根岛上的白垩岩》

作于1818年

  吕根岛是德国最大的岛屿,位于德国东北部的波罗的海,是德国的旅游胜地。图中这片海滩的原始之美激发了无数画家、诗人以及作曲家的灵感。德国画家卡斯帕著名的油画“吕根岛的白垩岩”就是描绘这里的白垩岩的。画中一位男子孤独地立在礁石边,目光穿过高耸的白垩岩,投向大海。浪漫的夕阳是这幅油画的背景。

   弗里德里希20岁时到哥本哈根艺术学院求学,深受尼古莱 ·阿伯拉 ·阿比尔德加教授影响,奠定了沉静忧思的艺术情调。1798年春天,他迁居到德雷斯顿。这里有一所艺术学院吸引着艺术家来到这里,所以有较浓的艺术气氛。从这时起到1808年是弗里德里希绘画风格的形成阶段,他在 1801年展出的波西米亚祭坛板油画《山上的十字架》标志着他的风格已经成熟,他基本上告别了单色画,领略到了色彩与光的魅力。

   他常利用自己对自然景物勾画出的素描,进行高度个人化的演绎。他的画粗略看去似乎平常无奇,但仔细审视就会发现极丰富的奇特内涵。他的艺术思想是与德国的民族情感和宗教相连的。既带有浓厚的唯心思想,又带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和人道精神,是他作品中的精髓所在。

配好框广告 相关内容:
油画技巧:如何处理风景油画中的阴影 油画技巧:如何处理风景油画中的阴影
油画教程:公园风景油画步骤图 油画教程:公园风景油画步骤图
风景油画的写生步骤 风景油画的写生步骤
你知道如何把油画进行分类吗? 你知道如何把油画进行分类吗?
油画风景写生的注意事项 油画风景写生的注意事项
风景油画写生应如何取景 风景油画写生应如何取景
如何表现油画风景的纵深透视关系 如何表现油画风景的纵深透视关系
风景油画作画基本颜色是什么 风景油画作画基本颜色是什么
学画画必须了解的风景画知识 学画画必须了解的风景画知识
油画写生:油画风景绘画步骤 油画写生:油画风景绘画步骤